易经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 把贲卦的内容与革卦联系起来,可以看出《周易》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观点。革卦爻辞提到“虎“、“豹变“,象辞解释虎变是“其文炳也“,豹变是“其文蔚也。“指出是兽皮斑纹色彩的变化。文是事物的外在形式,而爻辞的意思却是指发生了质变(见革卦)。这实际上是涉及到哲学领域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。前人对这种关系用文与质的矛盾性与统一性来加以说明。古人尚质,尤其是老庄思想,主张反真归朴,由文反质。质是重要的,不但不尚文,甚至坚决反对文饰。《庄子.箧》里说:“灭文章,散五采,胶离朱之目,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。“这是突出文与质对立矛盾的一面。孔子更注重文与质统一性的一面。《论语.颜渊》里说:“棘子成曰:‘君子质而已矣,何以文为?‘子贡曰:‘惜乎,夫子之说君子也!驷不及舌。文犹质也,质犹文也。虎豹之犹犬羊之。‘“意为,棘成子对子贡说:“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够了,要文彩干什么?“子贡回答说:“先生这样议论君子,太令人遗憾了!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。本质也如同文彩,文彩也如同本质。假如把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都拔去带文彩的毛,那还有什么区别?“显然子贡认为不能不讲文彩,文彩表现质,质要通过文显现出来,两者相互依存,这是强调文与质统一性的一面。《论语.雍也》里又说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“孔子认为:“朴质多于文彩就未免粗野,文彩多于朴质又未免虚浮,文彩和朴质配合适当才是君子。“这是强调文与质怎样才算统一和谐。革卦讲的是根本性的变革,是质变。上三爻提到的“改命“、“豹变“、“虎变“、“革面“都是质的变化,只不过是通过文的变化把它显示出来,不能理解为皮毛上的表面变化。这说明《易》作者既看到文与质的对立,又看到文与质的统一。 这一卦讲文饰。尤其是彖传讲的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“讲究社会文明,这是一种进步史观。王宗传在《童溪易传》里说:“夫文与质非二物也。有是质,必有是文。盖亦表里之符不可强有,而不可强无之也。故子贡于此得以谓之文犹质也,质犹文也。犹之曰,文与质二名也,其实一物也。故设喻曰,此虎豹也,则其必虎豹也。此犬羊也,则其亦犬羊也。故虎豹之与犬羊之,二也,其实则一理也。“虎豹的皮毛上有花纹,犬羊的皮毛上无花纹,人们不能强调质的重要,就一定要让虎豹长出与犬羊一样的皮。也不能说犬羊是质朴的,虎豹是不质朴的,文与质各有其重要性,不可偏废,要在文与质要统一。统一是好的,不统一就不好。王氏讲的文与质“一物也“,“一物“指的是统一。虎豹的花纹与虎豹的本质统一,犬羊的颜色与犬羊的本质统一。犬羊长出虎豹的花纹就不统一。把这个道理推广到社会,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物质阶段,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精神文明与其适应,不加以文饰,社会就不够美好。社会发展,文明要随着不断发展,不能要求社会反朴归真,由文反质。这与老庄的思想有显著不同。当然,如果社会的本质不足,硬要用文明手段加以美化,这就成为一种粉饰,文质不能统一,这样的社会也谈不上美好。
|